然而,一直以來,“群雄競逐”的分布式光伏市場總是存在產能過剩、利用受限的雙重困境。雖然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晉能科技、東方日升等在內的多家企業持續加碼分布式光伏項目,有輿論曾指出,面對新一輪發展利好,如何最大程度上規避“高投入、低產出”的現實尷尬,也將是分布式光伏行業下一個努力的方向。
提及分布式光伏的政策“福袋”,更多源于2016年底印發的《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光伏發電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明確自2017年1月1日后,我國三類電價區的光伏發電標桿電價分別定為I類地區0.65元/KWh,II類地區0.75元/KWh,III類地區0.85元/KWh。”《通知》如是開宗明義地介紹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維持不變。
2017年年初,國家能源局印發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再次對分布式光伏釋放出積極信號:“按照已有規定,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頂、墻面及附屬場所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不受年度規模限制。”在具體的產能規劃方面,未來4年內,我國光伏裝機量將超過1億千瓦,分布式成發展重頭戲。
很快,在隨之而來的市場追蹤、行業剖析中,分布式光伏由此多了一個新的稱謂:萬億級新風口。作為能源產業變革的重要抓手,亦是領跑清潔能源市場的有力增長點,更是沉寂已久的光伏新風口,分布式光伏自此被業界寄予厚望。因為,上述政策打開的市場空間,遠非量級能予以定位。
在經歷產能上的迅猛增長態勢后,分布式光伏在提質增效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業界普遍分析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不斷完善,以集中供應為代表的能源供給模式將被徹底顛覆。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分布式光伏開始著力向成熟創新的技術方案靠攏。據經濟日報此前報道,下一步,將著重以推動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擴大多元化應用為行業發展必由之路。
與許多“成名”后的產業一樣,盡管市場前景日臻明晰,分布式光伏仍有著成長煩惱。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即便占用面積較小,外部環境制約仍是分布式光伏在城市應用的一大掣肘。一方面,城市建筑始終維持高密集度發展態勢,且可利用的屋頂少之甚少,尤其在商場、公共服務設施、工業園區等條件下,分布式光伏并不能“大展拳腳”。
另一方面,盡管擁有比城市更為稀松的建筑,但分布式光伏在農村的發展路徑卻也并非“光明”。據北京商報近期報道,由于建設分布式光伏前期投入較大,且回本時間較長,許多農民家庭并不能拿出安裝費用,也就使得農村分布式光伏發展舉步維艱。因而,欲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分布式光伏仍需形成一定產業效應、經濟規模,方能從叫好不叫座的藍圖搖身變成真正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