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但是使用這項技術的索尼產品很貴,并且由于產能非常低,基本上沒有大批量商業化的可能。但這并沒有組織公司和企業繼續投資和對micro-LED技術進行改進。業內人士表示,micro-LED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接近于商業化量產的程度。
micro-LED技術簡單介紹
micro-LED與OLED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與LCD相比,micro-LED與OLED的對比就顯得更加容易理解。首先,從名字上就能看到而這都有LED,因此它們都主要是由發光二極管組成,因此兩種技術都是采用自發光的形式,每個紅、綠、藍的亞像素都能自己產生光源,而不像LCD那樣需要專門的背光組件。因此,micro-LED顯示器同樣能夠提供極高的對比度和黑位水平,這一點與OLED一樣,同時還有一個TFT面板為每個像素提供能量。
micro-LED與OLED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LED部分的材料組成。OLED中的“O”代表有機材料,它指的是在能夠產生光的像素堆中使用有機材料。而micro-LED技術則使用的無機氮化鎵材料,這種材料常用于普通的LED照明產品中。這種技術可以降低對極化和封裝層的要求,能讓顯示面板更薄。因此micro-LED的組件都很小,寬度不到100μm,比人類的頭發還細。
如果從另一個問題來看這個問題,micro-LED就是傳統LED通過更小的方式排放在陣列中。實際上LED并不是什么新技術,但在如此小的部件面板上排序陣列才是真正的困難。與其他顯示面板技術相反的是,在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機等小尺寸設備上使用的micro-LED屏幕更容易制造。而事實證明,現在想要增加micro-LED顯示面板的面積困難很大。當然,由于焊接精度的要求很高,將更高的分辨率壓縮到智能手機屏幕大小,困難也很大。
對面板制造商來說,目前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大量的LED轉移到控制電路板上。有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是,將LED集中放置到一個更大的陣列中,然后通過焊接完成顯示。但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目前選擇和制造的精度為±34μm,而這并不符合micro-LED所需要的±1.5μm的精度要求。
還有一種代替的方案就是蝕刻LED陣列與IC連接,或將一個單獨的TFT層轉移到LED陣列中。這些蝕刻方法避免了芯片焊接的精度問題,但改進了用于滿足微型發光元件的小尺寸部件要求,以及對高分辨率的顯示方式實現起來也昂貴而且難以實現。目前整個制造業在這個方面的進步很緩慢,因此想要提高產量,還需要繼續改進。
在短期內,圓晶體成鍵似乎是最可行的過程。不過這款產品目前只適用于低像素的面板,比如對分辨率要求不高的智能手表,而并非QHD分辨率的智能手機。制造出高分辨率的micro-LED面板是很多廠商的目標,但這需要不斷提高制造精度。
與OLED的優劣對比
盡管面臨制造障礙,但micro-LED技術仍然值得期待,因為與OLED相比micro-LED提供了更多的進步。首先究竟是最大亮度時功率的降低,也就是說,在同樣低功率條件下,micro-LED能夠達到更大的亮度。相比之下,功耗要比LCD低了足足90%,而比OLED也要低50%。對于像智能手機這樣續航電量非常寶貴的便攜式產品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這意味著降低屏幕的功耗,帶來更長的使用時間。與目前的OLED和LCD相比,廠商們可以增加面板的亮度,更好的在陽光直射下使用。
另外,micro-LED的顯示壽命也要比OLED更長。OLED燒屏現在依然還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有機材料的使用壽命有限,尤其是藍色OLED面板。micro-LED則沒有這樣的顧慮,甚至要比LCD在顏色轉換之前持續的時間更長。
而更小的micro-LED尺寸也可以讓高分辨率更容易實現,比如4K甚至8K分辨率智能手機或虛擬現實屏幕等。說到虛擬現實技術,OLED面板的響應時間已經降低到了微秒級別,擁有非常不錯的響應時間等級。而這讓它們成為了虛擬現實應用最理想的選擇。而改成micro-LED之后,響應時間又進一步降低到了納秒級別,更快了1000倍。
micro-LED除了擁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在對比度、色域和柔性顯示屏領域擁有更大的優勢。這些都讓micro-LED再與OLED相比時成為了優點,但是micro-LED的制造價格成本也要高很多,甚至是目前LCD或OLED面板的三到四倍。毫無疑問,這會讓產品的成本上升不少,甚至還影響整個行業的投資。畢竟目前很多廠商還在不斷擴大OLED屏幕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