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凈環保是全國環保除塵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專業致力于大氣污染治理裝備研究開發已有三十余年。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公司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開發多層次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確立了在國內煙氣治理領域的領先地位。
相關政策、法規、規劃的出臺對公司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環保政策出臺推動除塵力度增強、范圍擴大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出:深化顆粒物污染控制,加強工業煙粉塵控制,推進燃煤電廠、水泥廠除塵設施改造,鋼鐵行業現役燒團(球團)設備要全部采用高效除塵器,20蒸噸(含)以上燃煤鍋爐要安裝高效除塵器;推進城市大氣污染防治,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顯著減少,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開展臭氧、顆粒物(PM2.5)等污染物監測(2012年已開始),開展區域聯合執法檢查,到2015年上述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2011版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新建、改建、擴建鍋爐機組執行30mg/m3煙塵排放限值。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水泥工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要求,“十二五”末,全國水泥顆粒物排放在2009年基礎上再降低50%。
PM2.5的監測無疑對除塵行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考慮到監測成本等系列問題,其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的推進需要一個時間問題,此外,還存在其他企業利益訴求問題,一旦監測標準提升,必然引起電力、鋼鐵、化工等高排塵企業除塵設備的改造和更新,在私家轎車控制可行性不大的情況下,對火電廠等的治理力度會有所增強,我們判斷這是個漸進的過程,隨著PM2監測發布在二、三線城市的逐步推進(地方政府對高排塵企業進行治理的壓力加大),改造更新市場會逐步釋放出來。
公司作為除塵行業龍頭企業,受益于市場擴容帶來的機會。
脫硫脫硝新規出臺倒逼脫硝進程加快啟動
在脫硫脫硝專題報告,對比了2003版與2011版《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相對2003版數據而言,2011版的排放極限值大大縮小,對脫硫脫硝的技術要求大大提升,具體而言,2011版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新建火電機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為100毫克/立方米(部分地區200毫克/立方米),執行時間為2012年1月1日,現有機組排放極限為200毫克/立方米(部分地區400毫克/立方米),執行時間為2014年7月1日;對新建火電機組氮氧化物排放極限為100毫克/立方米(部分機組200毫克/立方米),執行時間為2012年1月1日,現有機組排放極限為100毫克/立方米(部分機組200毫克/立方米),執行時間為2014年7月1日。
在經濟下滑、出口疲軟、消費難大幅超預期的背景下,投資仍是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考慮到鋼鐵、水泥等諸多行業產能過剩,環保行業增加投資契合了滿足減排、保護環境、帶動經濟的多目標性,有理由判斷,電力機組大氣污染物治理標準的貫徹執行還是存在較大概率。2011年12月份,脫硝電價(0.8分/千瓦時)落地,雖然低于市場預期,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提升了火電企業建設脫硝裝臵的積極性,在脫硫脫硝專題中,我們做出了決策層提升脫硝電價概率增大判斷,對企業實施脫硝的經濟動力有所增強。借鑒脫硫市場發展歷程(參見脫硫脫硝報告),加之工程建設周期考慮,2013年上半年存在訂單高峰。近期從各家公司回饋的信息來看,脫硝訂單開始出現較快增長,在一定程度印證了判斷的合理性。
針對脫硫市場,經過多年努力,目前火電脫硫裝機相對較高,達到八成多,因此,鋼鐵、石油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脫硫推進成為實現“十二五”減排規劃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非電行業的脫硫市場一定程度填補了火電脫硫市場需求的萎縮。粗略測算下來,“十二五”期間(具體參見脫硫脫硝專題報告)火電脫硫裝臵改造、新建市場容量近700億元,鋼鐵燒結脫硫市場容量達到240億左右。
新的發展戰略(契機)給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西北挺進、東部整固”戰略助推公司業務發展
國家能源建設重心逐步移向西部地區,特別是煤電基地的建設,公司在幾年前就開始了脫硫西進戰略,取得一批富煤缺水地區火電大機組及鋼鐵燒結脫硫合同(毛利率較高的干法脫硫占比持續提升),同時,對公司脫塵器及脫硝業務帶來發展契機。西部地區相對低廉煤炭價格保證了該區域火電在近幾年火電行業整體盈利情況不佳的情況下取得較好盈利水平,保證了公司在該地區回款情況較好。
在西進過程中,公司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介入了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熱電廠2×330MW熱電聯產工程煙氣脫硫特許經營項目,采用了BOT模式建設,項目2009年完工后給公司帶來不錯效益。公司后續在控制好風險(煤含硫情況、項目機組的小時利用數情況等)的情況下,會堅定選擇一些好的項目推進公司BOT業務發展。隨著國內產業轉移推進,西部地區建設加快,公司在西部地區選擇合適項目推進的可能性更大。
在積極推行西部戰略同時,公司繼續整固東部市場。6月份公司公告稱參與廣州控股非公開發行股票,根據地方發電集團是公司除塵、脫硫的重點及重要開發客戶,這次參股用電大省、機組利用率相對較高的廣東省的廣州控股,表明其進一步穩固傳統市場的決心,對未來脫硝業務爆發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生產支撐職能得到強化
公司憑借環保領域的聲譽在各地升級產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背景下具備一定全國生產布局的優勢。2011年公司同時在西安、天津、武漢、龍州、新疆、鹽城等地生產基地的建設或征地工作,隨著生產基地的陸續投產,生產支撐職能、服務支撐職能得到提升,同時原來需要外協的部分公司逐步自己生產,對產品質量把控、毛利率提升都是一件好事。
公司規模的擴大,規模效應提升,集中采購帶來的效應越來越明顯,進而對新進競爭對手形成一定壁壘,特別是對于除塵器、脫硫業務,未來競爭格局相對穩定。
加大海外市場拓展
公司應對國內除塵、脫硫市場發展的放緩,公司加大海外拓展力度,以新興國家作為突破重點,相關國家發展階段及環保相對落后的狀況為公司向外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公司在印度、印尼、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獲取了除塵、脫硫業務項目。2012年公司將重點執行加里曼丹項目(合同額超過11億元),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為后續拿更多訂單鋪好路。
公司投資建議及盈利預測
公司作為五大發電集團體系外的環保公司,近幾年在火電煙氣脫硫產業取得的進步還是引人注目,中電聯發布的火電煙氣脫硫產業信息提到,2010年度公司投運的脫硫工程容量、簽訂合同訂單等方面進入前三的行列。2008年到2010年已投運機組容量的復合增長率達到50%左右,其中2010年當年投運的脫硫機組容量達到803萬千瓦。在未來脫硫市場及脫硝市場公司具備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看好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
我們預計2012年、2013年公司的PE僅分別為16.17和13.90倍,相對主要可比公司而言是最低的。從市銷率來看,2013年公司市銷率小于1,公司估值具備一定優勢,因此給予其“推薦”評級。
(責任編輯: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