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近日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青島成為山東省第一個低碳試點城市。根據方案,到2015年青島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 。在青島市低碳發展規劃研究項目組專家組副組長、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講師王克博士看來,減少高耗能產業、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發展完善公共交通等措施,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比的同時,讓市民呼吸清新空氣,讓城市的樹更綠海更藍。
有資本和底氣的地方才敢報
經過9個月的努力,青島市政府上報的《青島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近日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青島成為山東省第一個低碳試點城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低碳試點大多是城市和省份自己報,“一般有資本和底氣的地方才敢報。”
青島的資本和底氣首先來自于政府的重視和支持。2011年初至2012年3月,亞洲開發銀行與青島市政府聯合立項開展青島市低碳發展戰略規劃項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青島市低碳發展戰略與規劃、為青島市發改委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提升青島在國內外低碳發展領域的影響等。全程參與了項目規劃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講師王克博士告訴記者,這次青島上報的實施方案里很多內容都來自于這個低碳項目研究里的內容。
“青島不入選,試點不完整”
除了自身積極做的大量基礎工作,地域優勢和城市特點也是青島入選的重要原因。
“發改委這次選的第二批29個低碳試點城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要有區域代表性,二是要有發展階段的代表性。”王克向記者解釋道,在區域上山東是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的重要省份,同時山東也是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排在前列的省份,所以必須在山東選一個城市,而青島作為東部沿海的港口和工業城市,能代表一大批城市。
早在2010年,國家發改委就確定了第一批低碳省區、城市的試點,林伯強告訴記者,第二批入選的地區與第一批特點差不多,要么是工業相對不發達,碳排放本身就少;要么就是經濟發達,有錢去做低碳城市的建設。他以第一批入選的廈門為例向記者介紹說:“廈門本身高污染的工業就少,它入不入選,都是很低碳的城市。”
在王克看來,這次入選的29個城市中,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其實試點的意義就不是很大。
“北京、上海等城市,其本身工業就比較少了,已經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了,不會涉及太多經濟結構調整。”王克告訴記者,“我們私下里說,如果青島不入選,那么這個試點就不完整。”
■調研調整經濟結構是節能減排的關鍵——
—第三產業比重應占60% 以上
城市要節能減排,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家底”,也就是一個城市在哪些領域還有碳排放減排的潛力。據調查,青島最大的碳排放來自工業,如果要減排,必須降低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并將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到60% 以上。
工業是最大碳排放來源
2012年3月完成的低碳研究項目摸清楚了青島的碳排放清單。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與那些以服務業為主的發達國家城市不同,青島市的經濟產出主要源于工業。依據國際經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向關系。”王克告訴記者。
根據 2009年的一組數據顯示,工業是島城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建筑和交通則分別是第二大和第四大排放部門。在工業中,鋼鐵行業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約占總排放的四分之一;在交通中,營運交通是主要的排放源 ,其中水運約占交通部門總排放的四分之一。
“交通部門中,隨著青島市港口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這些非營運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迅速增長,2009年非營運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與2005年相比增長了70%,將來這個數字可能會增長更快。”王克分析。
此外,新建的酒店、購物廣場、辦公建筑等島城公共建筑的高速增長導致建筑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增長最快的源頭之一。
“大樓需要供暖、空調、照明,酒店、購物廣場、電影院等公共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還要大。”王克總結道,“城市越發達,總建筑面積越多,總建筑面積中的公共建筑面積越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越多。”
扶持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
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青島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到2020年力爭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此后連年下降。
王克認為,青島要是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和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比如創造同樣的價值,服務業要比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要低,而在工業內部,高速機車、造船等高級制造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要比單純的鋼鐵企業要低。”王克建議,在制定規劃時,青島應該調整好結構,多發展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
根據研究,經濟結構調整對于青島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發揮關鍵作用,其對于實現2015年和2020年目標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4%和41%。“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青島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要將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到60% 以上。”王克表示。
記者了解到,實施方案中提到,為加快綠色低碳發展 ,青島將大幅提高天然氣供氣能力和使用范圍,因地制宜發展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應該發展一些零排放的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我們在規劃書中也提到了這些,但從青島的實際來看,青島的地理位置不太適合這些能源。”王克認為,現在看來,青島應該多發展天然氣能源,用天然氣來代替煤,因為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煤炭的三分之一。
根據青島實施方案的規劃,到2015年,青島天然氣供氣量爭取達到24億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4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比重爭取達到8%以上。鼓勵乘坐地鐵和公交
在一些市民看來,從節約資源能源、環保以及減少碳排放等角度看,低碳城市會不會降低生活水平?
在王克看來,低碳城市不僅不會降低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反而能為市民提供更清新的空氣、更便利的生活。
“比如,使用天然氣能源后,城市的霧霾天氣也將會改善。”王克告訴記者。
另外,提倡使用乘公共交通也是市民參與減排的方式之一。
一項數據顯示,乘坐小轎車的碳排放為220千克/1000公里,乘坐火車的碳排放為50千克/1000公里,而乘坐公交車的碳排放為60千克/1000公里,比開私家車低得多。
“說服市民少開私家車而乘坐公共交通的辦法就是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王克表示,“青島馬上就要通地鐵了,如果地鐵出口和公交站點之間實現零換乘,再加上一些價格杠杠措施,比如提高市內停車費,就能減少私家車出行的數量。”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有可能減排。例如按照統一的計算工具折算,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可以減少碳排放0.01千克、少抽一包香煙可以減少碳排放0.02千克、少用一公斤洗衣粉可以減少碳排放0.72千克、節省一度電可以減少碳排放1.002千克。
“市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做起 ,比如用節能燈,家用電器要關機而不是待機等。”王克表示。
少用煤炭減排效果最快
與第一批相比,第二批入選地區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多數城市都提出了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的時間,也就是在峰值年之后溫室氣體排放逐年下降。比如溫州、青島等城市初步確定了達到峰值的年份,分別為2019年、2020年。
在林伯強看來,峰值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峰值一般都是預估的”,他說,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對第二批試點城市形成倒逼機制,促使其更好地減碳。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對于低碳城市的評估,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和體系。”林伯強告訴記者,“比如一個城市哪些方面達到什么標準就算是低碳城市了,現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林伯強本來以為入選了低碳試點地區,可能國家給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和考核標準。“但目前來看,還沒有什么針對性的政策出臺。”林伯強說,現在試點大多是靠地方政府自愿,可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這可能會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和產業轉型。“其實本身地方政府每年也都有節能減排的指標,這個已經把它限制得很厲害了。”
林伯強認為,目前,建設低碳城市最大的難點在于能源消耗還有一定的慣性,短時間很難改變。“這就是為什么要在這些有錢的地方搞試點,這些地方本身有必要也有能力去做一些改變,加入試點可能就是順水人情了。”在他看來,降低煤炭的消耗是最能見到效果的,“煤炭在所有的能源消耗中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你把這個慢慢換成清潔能源,溫室氣體的減排效果會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