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塑地板變廢為寶 打造循環經濟
日前,三亞一海岸樓盤投資560多萬、總面積2萬多平米的木塑陽臺地板即將鋪設完畢。“這種木塑地板不用涂漆,防水、防潮、防蟲、防白蟻、不龜裂、不變形。木塑的應用給受海風鹽霧煩擾的海岸城市帶來了一線希望。”海南昆侖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雪平對記者說。
這是我省重點推廣的節能環保產品之一。這一材料是由該公司與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發,原料選取、生產過程、回收再造都踐行低碳環保的理念,代表著建筑節能材料的發展新方向,對海南充分利用林木廢料,解決海岸城市建筑材料受海風鹽霧腐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年前,熊雪平和他的團隊在海口市桂林洋經開區投入大量資金,創新地開發利用海南島獨特的椰樹枝葉、椰衣資源、木廠鋸末等廢棄物,回收利用食用級飲料瓶蓋等高密度熱塑性樹脂,自主研發新型綠色建材——木塑。
低碳環保口說無憑,熊雪平給記者做了一道計算題,在實際應用中,按靜態計算使用1噸木塑材料至少可以相當于使用3.5立方米木材,能減少129平米的森林砍伐,或節約80桶石油,或減排16噸二氧化碳,或節約11噸標煤,或釋放6噸氧氣。
“由于木塑的防腐、防水、防蟲蟻、免維修等優良性能,加上擁有天然實木的質感與外觀,可以切入現在木材所應用的大部分領域,保護和節約森林木材資源。”熊雪平說。
在離公司不到一公里的木塑工廠,見不到一般建材加工廠漫天粉塵的景象,生產線全部使用電力,成品擠壓出來后采用冷水降溫,冷水變熱后水泵抽到室外自然冷卻,再抽回室內繼續用于降溫,使工業用水循環利用。記者印象很深的是,整個生產線沒有一個工人戴口罩,冷卻水清澈見底,公司行政助理山慧云在為記者展示了原材料之后甚至直接在冷卻臺上澆水洗手。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把“發展綠色建材產品”、“構建建材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列入了行動計劃,其中就提到了木塑復合材料,要求到2015年,新型墻體材料比重達到65%以上。也提到了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展新型秸稈代木、功能型秸稈木塑符合型材等。
在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提到,要加強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產業鏈接等循環經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構建“產學研”對接平臺和科研成果產業化機制,建設一批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現已是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產學研”海南基地的昆侖新材料公司,研發的產品已經逐漸應用于海南一些旅游景觀建設。木塑遠優于木材的性能,節能環保的特點使其在深入百姓生活、參與市政建設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熊雪平激動地說:“辛苦的付出就要得到回報了。”
光伏揚水系統 創意融合兩種技術惠及農業
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主要任務中提到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節能。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發展小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秸稈綜合利用。
“我們的目標很純粹,就是推廣光伏揚水系統,把海南那些水到不了的土地變得有用。”海南廣源隆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學東說。他介紹到,太陽能揚水系統是該公司創新性地將太陽能發電系統與抽水系統結合,是兩種成熟技術的融合。
周學東告訴記者,按一次性投入算,柴油機抽水成本為1.5元/噸,而光伏揚水成本僅為0.2元一噸。而且光伏揚水系統利用自然能源,零排放,機身可拆卸可移動,使用壽命長達20多年,可以解決海南邊遠農村地區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緊缺的問題。
去年4月,瓊海市“2011小型農田水利高效節水項目”建設完工,該項目采用來自天源新能源的光伏揚水系統,采集太陽能,以蓄水替代蓄電,為周邊200畝的檳榔、香蕉、菠蘿、荔枝等熱帶水果植物提供光伏水利灌溉。
這項小型水利設施是國家示范項目,光伏揚水系統年均發電29435千萬時,使用年限25年以上,可節省標準煤278噸,減排二氧化碳122噸,減排二氧化硫5.5噸,減排煙塵4.2噸,減排灰渣72噸。
同時,該項目也是一個惠農項目,長仙村項目區1500余人因此收益,25年內農民將享受免費灌溉。
周學東透露,他這一套光伏揚水系統已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今年年底前將與其合作進行昌江農村自來水改造工程。光伏揚水即將在海南農村再次試水。
無冰“活體”保鮮系統節冰省電 漁民增收
一年前,臨高縣利時漁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海深的漁船被海南博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功安裝無冰“活體”保鮮系統,完成了漁船改造。到現在,據林海深計算,安裝了制冷保鮮設備后,節省經費和增加收入達到了80萬元。
“海南漁業資源豐富,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傳統的漁業捕撈作業方式必然被高新科技取代。”研發無冰“活體”保鮮技術的博能科技的總經理王斌這樣說道。
無冰“活體”保鮮技術是什么?蒸發器通過液體吸收周圍熱量不斷蒸發,達到迅速降溫的目的和保鮮溫度的需求。運用在漁船上,漁民將捕撈上來的活魚直接放入保鮮庫,迅速降溫使活魚新陳代謝降低,處于休眠狀態。與傳統保鮮技術相比,該技術大大延長了活魚保鮮期,最大限度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動,保持活魚營養不流失。
這技術給漁民帶來了什么?最直觀的就是成本節約。據了解,按照傳統方式出海捕撈,通常要帶30噸冰才能滿足海產品的冷藏需要。而安裝了制冷保鮮系統設備的漁船,帶冰可減少到15噸,節冰率可達到50%,節電率達20%,也就是說漁民出海帶冰,成本節約了一半。
因此,漁民可以大膽地進行遠洋捕撈作業。漁民們說,無論去哪里捕魚,無論抓到多少魚,出海一周必須回港,否則捕撈上來的魚會因為傳統保鮮技術不過關而壞掉。
王斌認為,近年來南海漁業的發展正從近海向遠海擴展,但是海南漁業在深海作業技術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較國內某些沿海地區有一定差距。保鮮技術從研發到成功獲批專利申請,都得到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但今后的技術推廣仍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近年來,海南在節能技術研發這一塊,除了擁有單一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專利,也有不少企業進行現有節能技術的革新和改造。“創意性地融合、革命性地改造為現有的節能技術開拓了一片廣闊的天空。”省技術交易中心李偉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