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PM2.5濃度秋冬最高
潘濤表示,研究表明,北京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濃度均比1998年明顯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濃度達標。
去年起,本市對PM2.5開展了監測研究,發現PM2.5濃度在冬季(12月至2月)均值最高,達87.14微克/立方米,春季(3月至5月)最低,為68.67微克/立方米。夏季(6月至8月)為79.96微克/立方米,秋季(9月至11月)為81.13微克/立方米。
目前,本市每年都公布污染物濃度下降的指標。對此,潘濤建議,污染物濃度的下降指標最好以3至5年為周期的滑動平均值來制定,以更好地為制定減排措施提供數據支持。
《北京環境總體規劃》明年完成
潘濤認為,當前北京的減排潛力縮小,難度加大,減排能力十分有限。據了解,目前,環科院正在編制《北京環境總體規劃(2015年-2030)》和《北京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其中,《北京環境總體規劃》明年編制完成。該規劃以2030年環境質量達標為目標,確定適宜的城市發展規模、結構和布局。
潘濤表示,環科院正在測算北京的PM2.5濃度是否能夠在2030年達到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并將措施分攤到逐年進行測算,如果措施有效,潘濤認為,2030年PM2.5達標是有希望的。
“失效”區域應重新劃入生態紅線
市環科院生態與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劉春蘭介紹,該院正在進行本市“生態十年”的課題研究,以觀察過去十年本市生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初步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十年隨著城市擴張,原先對綠化隔離地區或者城市擴張隔離起關鍵作用的一道隔離帶、二道隔離帶逐漸喪失其作用。因此,劃定生態紅線就可以把這些區域重新劃進保護區域,通過恢復或者重建,讓它們起到應有的隔離作用。此外,北京污染特別嚴重的地區應劃入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本市正在系統研究“風通道”
有觀點認為,北京在北部植樹造林,雖然防止了沙塵暴的發生,但是卻干擾了風的走向,造成南部污染物積聚。對此,劉春蘭表示,所有工程措施都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比如北京市北邊建了很多風電場,但是實際上它改變了局地環流、氣候,所以我們建議在重大工程建設以前,應該做好可研和決策咨詢。”
劉春蘭介紹說,環科院評估了本市平原區綠化工程生態效應,主要評估了百萬畝林地建設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作用,“平原區綠化最明顯的效果是種樹,而不是‘種’房子,因此它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從減排增容的角度來說也有明顯效果,尤其是對大顆粒的塵,它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但是對于像PM2.5這種細小的顆粒物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因此改善細顆粒物還是應該從源頭控制。”
劉春蘭介紹,國家氣象局和北京市氣象部門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中將有一個專門章節研究北京風的通道,同時也應考慮把“風通道”納入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總體上來說,在北京的主導風向上對建筑的密度、高度的控制要留出空間。這將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也給城市內部的熱量的疏解留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