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頂光伏并網發電,每年發電收入達4000多萬元;棚內大興瓜果蔬菜,每年為農業增收約3000萬元……近幾年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在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等4個村莊建設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1400畝,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前提下“一地兩用”,正在實現農業生產和光伏發電的雙重效益。
江面碧波蕩漾,房屋鱗次櫛比,道路綠樹成蔭,菜地大棚林立,山上果樹滿園……8月底,記者走近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一幅新農村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土地經營方式“私變公”
“農民將手中分得的耕地流轉出去,讓耕地經營方式由私變公,集中走集約化經營路子,這是我們村農業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今年8月初,在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村書記李秀林喜滋滋地介紹說,“村里所有農戶均與公司簽訂了耕地流轉協議,農民四季無憂,旱澇保收。”
為了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實施,2012年4月,柳陂鎮舒家溝村237戶1262人中有184戶850名內安移民告別舊居,遷入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的新家。為幫助村民“穩得住,能致富”,政府專門配套在房前整理出一大片耕地。最終,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每個村民人均分得耕地0.49畝。
搬遷前村民人均耕地約0.7畝,搬遷后村民人均耕地降為0.49畝。村民耕地面積減少了,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出?
沿襲傳統農業種植模式肯定行不通,必須因地制宜,走現代高效農業之路,讓傳統農業跳起“現代舞”。鄖陽區有關部門經多方考證,決定采取“確權到戶、集體流轉”方式,將村民手中的耕地“打包”流轉。
經過考證、談判等一系列程序,柳陂鎮最終與勢力雄厚的中廣核集團、東方日升鄖陽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正式簽訂下土地流轉協議。按照每畝每年1200元的標準,公司將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等4個村莊1400畝耕地悉數流轉。土地流轉到手后,公司投資3.5億元著力興建高效的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
過去舒家溝村就是蔬菜基地,農民收入很不錯。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副書記陳啟兵說,搬進移民新村將土地流轉出去后,村民收入基本持平,但村民的投入減少了,風險減少了。
土地生產效益“單變雙”
“過去耕地僅靠土里‘刨食’,生產效益不高,現在發展光伏農業,上面發綠電,下面種瓜果,一地兩用,生產效益‘單變雙’,效果自然沒得說!”8月24日上午,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的李阿姨欣喜地說。
據了解,這一光伏發電項目采用16萬塊多晶硅電池組件矩陣形陣列布置,裝機總容量40兆瓦,每年發電4000萬~5000萬度,是湖北省乃至鄂西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項目通過“一地兩用”,形成棚頂發電、棚內種植的完美結合,實現農業生產和光伏發電雙重效益。土地性質未變,卻有效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而且這個項目光伏發電板支架可直接用作大棚骨架,能大大節約大棚建設費用。
8月31日上午,記者見到了剛從外地考察歸來的鄖陽區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兼技術員羅成志。他介紹,農業種植的第一步是做排水系統以及土地改良曝曬,他們計劃9月開始種植3個草莓系列品種,11月可吸引城里人前來觀光游玩,盡享農業采摘之樂。
羅成志告訴記者說,他們將在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建設兩個園:一個是百草園,一個是百果園,各占地100多畝。
“百草園以白色藥用牡丹為主,兼種紫色芍藥等藥材。藥用牡丹全身是寶,花瓣、花蕊可以做茶,籽可以做高品質保健食用油,長夠四五年的牡丹根系可以入藥。”羅成志說,百草園建成后,兼具觀賞和經濟價值,還將成為科普教育基地。
據介紹,百果園將打造成一年四季花果飄香的生態園。目前草莓苗即將移栽進光伏大棚,年底將可采摘。經過兩年苗期,以后每年4月,可采摘盆栽櫻桃; 6月、8月、11月,可采摘早、中、晚季葡萄等。羅成志說,“城里人品嘗的是新鮮,體驗的是農味。”
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將光伏大棚路邊中央位置建設一個“田園超市”,超市里除了有光伏產業園里各種瓜果外,還有當地各種土特產。
談起光伏農業產業園,李阿姨不由分說把記者領上她家小洋樓極目遠眺,但見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列陣,連成一片蔚藍色的海洋,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氣勢蔚為壯觀。
“這景致,我一天到晚看不夠。光伏發電,確實是綠色GDP,一本萬利效益高。”李阿姨高興地說。
村里人氣明顯旺了。過去的舒家溝村很少有城里人光顧,移民新村建成后,不少城里人一撥接一撥專程趕過來“看景”。
“更重要的是,發展光伏農業產業園,棚頂發電、棚內種植,可結束不少村民一年四季遠走高飛外地打工的歷史,一大批有勞動能力村民在家門口上班不是夢。”李秀林說。
土地耕作村民“農轉工”
8月24日中午12時,記者走進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時,正趕上村民陳明新下班,他高興地對記者說,他過去曾承包過一片桔園,由于柑桔受蟲害,收益甚微,承包期滿,他就放棄了桔業發展;移民新村建設期間,他在村里到處打散工,哪里需要人手就到哪里干活兒;現在,他搖身一變居然成為光伏項目產業園里的帶班工人,每月可掙3000元工資。
目前,位于他們村上的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光伏發電站已并網發電,而光伏發電站下面的農業項目正在做耕種前的各項準備階段。李秀林告訴記者,耕種前期需要投入的人工少,然而村民們的上崗熱情很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近期他們采取分組方式輪流上崗。待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全面建成,村里將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基本上可一年四季在產業園里上班。
1400畝光伏項目產業園到底可安排多少人就業?有人曾專門做過計算,大約可安排600人上崗。換言之,像陳明新一樣,柳陂鎮將有600個村民走進光伏項目產業園里當工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上班領工資的新生活。記者了解到,光伏項目產業園里一年四季將種植水果、蔬菜、花卉等各種綠植,每年可為農業增收約3500萬元;村民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可領取兩三千元工資。
陳明新給記者細算了一筆細賬,他家4口人,一年土地流轉費2000元左右;他到產業園里當工人,妻子在村上打散工,兒子在一個高檔小區開車……一家人每年收入至少10萬元。陳明新說,關鍵是沒有好手藝,要是廚藝好,他會動員妻子在家開農家樂的。
農家樂,生意火。記者了解到,去年蓄水后,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前碧波蕩漾,已開張的三四家農家樂生意很不錯。另有幾戶村民躍躍欲試,也準備開辦農家樂,在家當老板。
“移民新村光伏農業產業園全部建成后,肯定會有許多城里人來此觀光游玩,我打算開一家有規模、上檔次的農家樂。”心直口快的移民搬遷戶湯天龍脫口而出,“以后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