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三峽集團首個塔式光熱發電項目落戶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白水泉光電產業區,項目裝機100兆瓦,占地6平方公里,號稱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塔式電站之一。
同日,三峽集團又與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導的1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進一步協商并且達成共識。
早在今年3月19日,三峽集團與湖北國資委簽訂深化合作協議,三峽集團對湖北能源增資50億元,成為湖北能源控股股東。
近年來,三峽集團除了深耕水電業務,還涉足火電、天然氣、煤化工等能源領域。
不過,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在能源企業業績整體低迷的當下,三峽集團多元化發展之路是否可以借鑒?多產業投資背后其資金是否吃緊?
集中布局非水電業務
三峽集團發展非水電業務雖非始于2015年,但卻是非水電業務發展較為集中的一年。
11月15日,甘肅酒泉市金塔白水泉光熱發電項目正式獲得酒泉市能源局登記備案。該項目是三峽集團建設的首個塔式光熱發電項目,項目建成后,每年上網電量約3.2億千瓦時,等效滿負荷小時在3232小時以上,在環保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同日,三峽集團又與福建省政府方面就進一步推進福建海上風電資源開發電達成共識。
對此,三峽集團一位受訪人士向記者表示,三峽集團目前可控總機組已達到6000萬千瓦,參股權益裝機總量達到1000萬千瓦,在建裝機總量達到3000萬千瓦。
三峽集團發展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業務完全符合國家政策,目前完成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00萬千瓦,而且這一數字在逐年增加。
銀河證券一位券商分析師則對記者表示,我國大多水電資源掌握在三峽集團等少數大型電企手中,目前能夠開發的水電資源已經非常有限,因此,這些企業為了長遠發展,必須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還未形成氣候之前,提前布局。
據該券商分析師介紹,在2015年3月份,湖北能源就曾公告稱,湖北國資委與三峽集團簽訂了深化合作協議,三峽集團將推動陜煤集團與公司搭建陜煤集團在湖北唯一的煤炭銷售平臺,還與陜煤集團及公司合作投資在荊州建設煤制氣項目。并承諾待條件成熟時,三峽集團將對公司進行增資50億元,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繼而實現對公司的合并報表。
也就是說,三峽集團除水電業務外,所涉領域正在趨向多元化。對此,本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早在2008年,三峽集團已開始涉足煤化工產業。其中包括與陜煤集團共同合作的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三峽集團出資10億元;隨后又與云南煤化工共同投資云南解化等煤化工產業。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煤化工項目均沒有給三峽集團帶來太多利好,被指投資失敗。
盈利能力強,三峽集團“不差錢”
在全球經濟整體低迷的當下,三峽集團頻頻出手非水電業務是否差錢?
三峽集團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三峽集團盈利高達129.4億元,平均每天盈利為0.35億元,在央企2014年排行榜中位列第十。
除了三峽集團盈利能力強之外,三峽集團也是個不折不扣的重資產企業。上述證券分析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三峽集團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169家,參股公司68家,事業單位1家。
另據國家審計署曾經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長江三峽資產總額為4333.92億元,負債總額為1863.38億元,所有者收益為2470.54億元,當年實現營收為426.08億元,凈利潤175.95億元。
事實上,三峽的“不差錢”在其龐大的資產與闊綽的投資方面均有所體現。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三峽集團近期已贏得巴西大壩合同,公司出價23.8億巴西雷亞爾,獲得Jupia和Ilha Solteira水力發電站30年的運營權,由此奠定了三峽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壩運營商。
除此之外,其旗下上市公司長江電力信披顯示,11月初,長江電力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三峽集團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法持有的三峽金沙江川云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合計100%股權。
公司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結合的方式支付標的資產對價,即以12.08元/股的價格,向三家股東發行股份35億股,該部分股份作價422億元,另外支付現金374億元,合計出資797億元,購買云川公司100%股權。同時,承接云川公司原有債務合計1297億元,債務將由長江電力所屬的云川公司繼續承擔。
據知情人士估計,此次重組預案涉及資產總額超過2000億元,股權交易價格約800億元,配套融資241.6億元,是國內資本市場為數不多的資產重組案例。
盈虧是驗證投資成功與否的標準。一位熟悉三峽集團的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三峽確實是一家實力雄厚“不差錢”的企業,但是并不意味著所有投資都會盈利。據悉,三峽集團下屬的三峽新能源就曾出資2億元收購1家擁有3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發權的公司股權,但是該風電項目因接入電網系統外送線路河北段未獲核準而長期處于停工狀態,致使該2億元的投資損失超過1億元。
“即使不差錢,投資也需謹慎。”上述政府人士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