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了。這是非常高大上的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147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加上派代表參加的,合計有195個國家以及歐盟的代表團與會,全球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也將赴會。大會將給全球氣候治理開出什么“藥方”?全世界都在注目。
此前9月份的一天,聯合國請多國領導人吃了一次“環保餐”:菜單上的食物,全部由原本會被丟進垃圾桶的“廢料”制成,其中包括一款蔬菜漢堡,原食材料是榨取蔬菜汁后所剩的殘渣,這些菜渣通常會被人們扔掉。當時法國總統奧朗德也出席了。這個活動意在為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造勢,給人印象十分深刻。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步入重要時間節點?!皻夂蜃兓侨蛐蕴魬?,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蓖?,在一國之內,氣候的優化,任何一地都無法置身事外。比如節能減排,可謂人人有責、家家有責、處處有責。在很大意義上,“節能”也就是“減排”。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大約28%農業用地上產出的食物會被丟棄或浪費,而這些食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可達33億噸——如果換算成國家排放量,這一數值位居世界第三。那么,我們不浪費食物,不是“吃剩有余”,就是“置身事內”,或者也可以說:氣候優化,任何一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就城市而言,公眾最為關心的就是空氣質量。前些日子,沈陽遭遇6級嚴重霧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超過爆表值(500)的兩倍多,只得啟動重污染天氣一級響應。這是霧霾污染的極端天氣,盡管不是處處可見,但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少之又少。在2014年,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只有區區16個城市年均值達標,多達145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諝赓|量,幾乎成了國人關心的頭號問題。綠色發展,當然不能停留在“理念”層面。
怎么辦?要解決好這個問題,目標首先要明確。中國已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確立至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這個目標其實是要分解到各地、逐步落實的。杭州市去年出臺了《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計劃興建一批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成立應對氣候變化中心,建立市場化減碳機制,把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作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方向,要與大自然“知己知彼”,讓美麗杭州水更清、天更藍。
在制定目標、政策的前提下,要致力于協調推進全民行動和完善保障措施,健全運行長效機制,做到政府引導、市場響應、公眾參與的協調聯動;與此同步的是,推動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踐行綠色生活。
科技要從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的進步,才能降低單位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中大數據最應該發揮大作用。從環境的監測、傳感器的安裝,到空氣標準的設立、污染原因的分析,從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值傳統產業的轉型,到智能電網、智能電表的使用和普及,整個治理鏈條,都貫穿了大數據。用好大數據,進行實時的分析和科學的預測,從而不斷優化現有資源的使用,使節能減排貫穿智慧應用。優化氣候,大數據的作用可謂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