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實現宜居城市,醫治“城市病”已不容拖延
■ 朱昌俊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2個月后,與之配套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日前公布。這一綱領性文件勾畫了“十三五”期間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
規劃是城市之本?!兑庖姟返木唧w措施中,“強化城市規劃工作”被列為第一位就是其重要性的一種體現?,F實的來看,這不僅是因其對于城市發展的全局性作用,也與當前城市規劃中所存在的問題有著直接聯系。以“一任市長一張藍圖”為代表的城市規劃隨意性大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過去“有品質”的城市發展的最大掣肘所在。它增大了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偏離了城市發展的既有規律。《意見》要求增強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并強調“凡是違反規劃的行為都要嚴肅追究責任”,其實是勢在必行的制度糾偏。
如果說嚴肅而科學的城市規劃定義的是城市的骨架與邊界,那么真正要讓城市變得豐富立體起來,變成宜居之地,關鍵還在于城市建筑的質量和布局。這些年,一些追求個性的城市地標建筑在帶來眼球效應的同時,也引發了有關城市建筑審美的爭議,甚至坊間有說法稱,“中國已經淪為外國建筑師的試驗場”。有鑒于此,對于類似的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等現狀,此次《意見》專門用八字方針予以回應:“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并“鼓勵國內外建筑設計企業充分競爭”。
拒絕“大洋怪”是為了保護城市風貌和文化傳承,推進節能城市建設則是要跟上新的城市發展需要。節能建筑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在我國目前仍處于試驗和起步階段。這次《意見》要求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完善綠色節能建筑和建材評價體系,意味著在節能建筑領域,我國將有顯著的發力。
此外,在營造城市宜居環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等方面,《意見》也給出了多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意見。其所指,都不外乎是對城市發展應有規律的強調,和針對當下的“城市病”所開出的具體藥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城市發展正站到了一個重新審視和再出發的節點。一方面,城市化率過半,這意味著未來城市將在社會的發展形態中處于越來越主流的地位,城市如何實現持久、良性發展,需要適時地回眸與展望;另一方面,呈蔓延之勢的各類“城市病”,已深刻影響到城市發展的質量與潛力,“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實現宜居城市,醫治“城市病”已不容拖延。
城市發展歷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見證者。城市發展的弊端乃至“城市病”,也是社會粗放發展的直觀體現。對應于此,《意見》所提出的種種措施,總結到一點,其實就是要讓城市發展告別粗放形態,向精細、科學方向邁進。希望在若干年后,我們會更深刻的感受這份《意見》之于優化城市生態、重塑城市生活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