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時表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這為該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如何讓黑龍江的冰天雪地轉化成現實的金山銀山,是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思考的重大課題。近年來,黑龍江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探索發展方式的轉變,著力在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制度體制上進行綠色變革。該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先后制定出臺《黑龍江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和《生態文明實驗區(黑龍江)實施方案》,經過長期保護和積累,森林、江河、濕地、冰雪等自然資源豐富,形成了突出的整體生態優勢。同時,出臺林業發展規劃,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龍江上下正在實踐中將兩座“金山銀山”變成生動的現實——綠水青山成為轉型升級“金名片”,冰天雪地變成持續發展“聚寶盆”。
新雪普降,白山黑水間,一派蒼茫,刺骨嚴寒不敵北國大好風光。紅燈籠映白雪,農莊炊煙徐徐,昔日“冬閑”變“冬忙”。初雪后,來自中國最北省份黑龍江威虎山雪村的帥小伙郝運雙就開始在景區忙活起了“馬拉爬犁”,這一冬天下來定會收獲頗豐,小日子也會一天比一天紅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是林區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可是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這山要“吃”更要保護。邊疆大省黑龍江各地市結合自身優勢,實實在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轉變為自覺行動,探索出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特色發展道路。
不賣木頭賣風景 林區吃起“生態飯”
綿綿青山,莽莽林海,黑龍江素有“綠色長城”和“綠色寶庫”之稱。森工林區,賣木頭“林老大”的頭銜,曾經被深深印刻在人們心里。2014年4月1日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林區人從昔日的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實現“綠色”轉身的同時,也悄然開始吃起了“生態飯”。
如今,提起雪鄉,人們總是會自然地把它與旅游聯系在一起,腦海中會浮現這樣的畫面:犬吠、雞鳴,炊煙裊裊;辣椒串、黃苞米、紅窗花;土炕、民居、鐵鍋燉……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鏗鏘的旋律響起,昔日伐木工的生活也變得忙碌起來。原是伐木工人的樊兆義現在經營著一家整潔溫馨的家庭旅館,僅是一個旅游季就能帶來可觀的收入。在他看來,保護雪鄉生態環境同滿足顧客需求同樣重要。環境保護得好,游客沖著雪景來,村民的日子才更有盼頭。
一邊是游客享受著雪鄉的靜謐,而亞布力卻是滑雪發燒友的天堂。
“要不是還有工作要忙,肯定要再多住上幾天,去周邊也轉轉。”陳先生是江西人,因為出差第一次來到黑龍江,正好趕上今年11月11日亞布力首滑,他興奮地告訴記者,慶幸朋友當初邀請他到亞布力滑雪時沒有推托。“等孩子放假了,一定要一起再來一次。”陳先生說。
亞布力自2015、2016連續兩年舉辦世界頂級單板滑雪賽事以來,滑雪場所接待的國內外滑雪愛好者逐年增多。憑借自身特色優勢,亞布力走出龍江、走出國門,作為一流雪場為世界所熟知,與雪鄉并稱為黑龍江冬季旅游的“金名片”。成績優秀并不意味著裹足不前。為適應發展需要,兩年間,亞布力滑雪場三山聯網,山地自行車公園、雪山水上大世界、熊貓館等新項目為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無論是亞布力、還是雪鄉,都是森工林區旅游業發展的縮影,也是龍江經濟轉型發展的一隅。皚皚白雪像是磁石,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客。“冰雪冷資源”轉化為“旅游熱經濟”,生活在黑龍江的百姓切實感受到,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所帶來的改善和實惠。
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同比增長15.6%,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7.5%。而冬季旅游季的到來,無疑將為龍江的旅游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生態也是生產力 林間長出“搖錢樹”
2014年“天保工程”全面實施,林木采伐及木制產品的生產經營受到顯著制約,促成黑龍江林業經濟發展的加速轉型,林下經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較快發展。經過兩年多的養林護林,林區逐漸恢復了往日的蒼郁,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小興安嶺腹地,林海郁郁,松濤陣陣。伊春素有“紅松故鄉”“祖國林都”的美譽。該市圍繞“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思路,變“采山”為“種山”、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在廣袤的大森林里唱響了一曲讓林區人民增收致富之歌。
上甘嶺區實施“生態旅游+”雙贏體系發展戰略,在溪水所建設了木耳園區、瓜菜漿果園區和林下養殖區,完善了養殖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并以此示范,輻射帶動全區特色經濟發展。
同樣著力發展菌類種植的還有森工綏陽林業局。林業局積極引進推廣適宜的新品種、新技術,解決黑木耳種植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同時,嚴格規范生產流程和工藝,轉變種植戶生產銷售觀念。種得好,更要賣得俏。在旗艦店建設與“互聯網+”市場營銷雙輪驅動下,逐步形成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立體營銷網絡,“綏林雙橋黑木耳”名聲愈發響亮。
種植畜牧不分家,各地謀發展的先天條件不同,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養殖的林業局也不在少數。
鐵力林業局的森林豬在樹林間奔跑,吃松子、飲山泉,排泄物還能為樹木提供生長的養料。“森林豬發展潛力巨大,養一年豬的收入,相當于干一二十年伐木工作,這就叫背靠大樹好乘涼。”李麗豐說。不僅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她的身份也早已從林業工人變成一家公司的負責人。
養兔子、養狐貍、養水貂,沾河林區人將特種養殖項目發展成高端加工企業。三年間,金谷種貂合作社實現了養殖到加工的產業布局,打造出水貂繁育、養殖、制衣、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齊聚沾河林區,共謀水貂養殖產業發展,這讓金谷種貂皮養殖合作社對未來發展有了更為堅定的信心。
黑龍江把青山綠水和冰天雪地作為龍江振興發展的金字招牌,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行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林區轉型發展。出臺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林菌、林果、北藥、山野菜、花卉苗木、林中養殖加工等產業,2016年推進重點林業產業項目17個,總投資246.7億元。
據《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黑龍江省林下經濟年生產總值將實現1500億元。
利當下惠后人 生態紅利催生行動自覺
山水養人,人養山水。二者相輔相成,在“養”生態的過程中,“生態紅利”的價值逐年顯現。老百姓的口袋鼓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又進一步催生行動自覺。
2016年初,停伐兩周年后,一組東北虎清晰全身照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這只威風凜凜的“山大王”來自黑龍江森工穆棱林業局東北紅豆杉自然保護區,也是該地區第四次發現野生東北虎蹤跡。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生態自覺讓“山大王”重回黑土地,昔日“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北大荒印象”也逐漸回歸人們的視線。
今年,黑龍江省加大破壞生態環境案件查處力度,及時公開信訪事項辦理及責任追究情況,累計問責13個黨組織、20個單位和576人。參照中央環保督察模式,對鶴崗、伊春、綏化、牡丹江、齊齊哈爾5個地市開展了環保督察。
黑龍江省在加強督察工作的同時,加強燃煤質量管理,嚴控和減用低熱值燃煤,截至10月末共淘汰燃煤小鍋爐1756臺,完成年度淘汰計劃的116.9%。全省PM10和PM2.5均值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9.4%和17.7%。
山清水秀好風光,天朗氣清百鳥鳴。自然保護區的國家級保護動物繁育工作也傳來可喜的消息。
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內陸濕地,內有蘆葦沼澤、塔頭、泡沼等北大荒原始的水域生態系統,以保護珍稀瀕危鳥類及其自然生態水域系統為主。
目前,保護區內植被茂密且連貫,河水清澈見底,負氧離子明顯增加,呈現出原始、封閉、寧靜、人類無法隨意進入的自然沼澤狀態。據保護區科研人員介紹,5月初至6月中旬,北方的氣溫逐漸升高,正是候鳥的繁殖季,大批候鳥會在這個時期筑巢、交配、產卵。每年保護區內白琵鷺的繁育量就達200對左右,超過全球野生白琵鷺繁育總量的4%。從近年來的科研監測數據看,保護區內除白琵鷺繁育數量增加外,丹頂鶴、白枕鶴、鴻雁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繁育量也在增加。
抓好生態經濟并非朝夕之事,一代代龍江人將接力棒傳遞給子孫,留下的不僅是“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更是“金山銀山”。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其中一、三產業分別增長4.8%、8.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綠色經濟所帶來的多方收益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轉動黑龍江經濟良性循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