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對于中國是非常開放的,在過去30年,超過3000個中國項目進入印尼,包括能源、技術等項目。中國的有些技術對于印尼這樣的島國來說,非常有用。”12月11日,印度尼西亞區域發展與人居部前部長薇特歐拉在深圳說。
當日,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會在深圳召開。值得關注的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柬埔寨、伊朗、老撾、蒙古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的高級別代表、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代表紛紛到會,表達心聲。
薇特歐拉說,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必須認識到各國國別差異,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因為各國的見解和觀點各自不一。‘一帶一路’戰略還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
“一帶一路”沿線經過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億美元。但沿線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
環境保護部此前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如日本和印度人口密度分別達到了338人/平方公里和334人/平方公里。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資源的集中生產區外,地區年境內水資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資源開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時使用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壓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還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其中有不少國家處于干旱、半干旱環境。其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線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發展方式粗放。沿線國家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單位GDP鋼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屬消耗、水耗、臭氧層消耗物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環境管理基礎弱,對環境問題重視不足,極易誘發環境風險與投資風險。
環境保護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周國梅介紹,建設綠色化的“一帶一路”,與全球國際經濟發展的需求與趨勢相適應,也與我國經濟發展與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相契合。
她認為,綠色化的“一帶一路”,關鍵是戰略與政策制定要堅持綠色化原則;國際產能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采取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技術標準與準則;經濟、物流、產品與服務貿易要考慮積極引入環境綠色標準;環保綠色產業要有機融入國際產能合作與“一帶一路”重點任務和項目設計。通過示范試點和園區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環境技術與產業發展成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內容。
論壇上,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表示,推進綠色化的“一帶一路”,關鍵是讓更多資金流入綠色領域,創造更多綠色經濟領域就業機會,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這樣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續增長的綠色未來。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區域綠色生態發展、環保、國際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論壇主辦方,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生態環保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各方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深化和拓展環境合作,構建綠色發展合作平臺,加強人員交流與能力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綠色“一帶一路”。
11日,翟青與深圳市市長許勤共同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揭牌,該中心由環境保護部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將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環保產業國際合作的高端實體平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開展。
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戰略下,環保產業“走出去”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周國梅介紹,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已形成了包括環保產品生產、潔凈產品生產、環境服務提供、資源循環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多門類的環保產業體系。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保產業出口合同額增加439.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2%,環境保護服務出口合同額從0.7億美元增加到4.3億美元,增長5.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6%。
周國梅認為,環保本身是公益事業,大力推動生態環保,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民心相通”,進一步夯實民意基礎,有助于實現互利共贏。而在推進“設施聯通”進程中,交通基礎設施甚為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其中的環節之一。
此外,根據“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貿易暢通”要求,可以加上更多綠色內容,推動綠色貿易,加大環保產業、環保服務業的出口數量,鼓勵環境產品的貿易流通,實施優惠政策,大力推動綠色供應鏈發展,搭上“貿易暢通”的快車。目前方興未艾的綠色金融機制,倡議更多的資金投向節能環保產業,要求重大項目投資都要考慮環保設施建設需求,實施綠色信貸,無疑為環保產業“走出去”提供了資金保障機制。
當日,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還共同發布了《履行企業環境責任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呼吁中國企業,遵守投資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環保法律法規,遵循國際通行的企業環境準則,將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核心商業規范,定期發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同時,遵循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原則,堅持嚴格的環境標準,采用并推廣綠色低碳技術。
該倡議還呼吁中國企業倡導和推動綠色產能合作和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上下游企業綠色化,打造區域綠色供應鏈與產業鏈。推動設立“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企業公益基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慈善活動,履行企業環境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