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部修改空氣排名規則 讓更多城市嘗到壓力
近年來,中國環保部每個月都公布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10個城市以及最差的10個城市名單。但是,“黑名單”往往被京津冀及其周邊城市占據大半。現在,環保部即將著手改變這一情況。
中國環保部日前在其網站上發布消息稱,今后將在城市空氣質量客觀狀況排名的基礎上,再對城市空氣質量變化程度進行排名,每半年度公布一次。
環保公益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環保部此舉,是為了給更多的城市施壓,督促各地方政府都參與到空氣污染治理工作中來。“現有的排名,總是少數那么幾個城市上黑榜,而其他大多數城市很難在其中有所體現,感覺不到來自外界的壓力。”
根據環保部今年1月公布的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墊底的10座城市中,有6座來自河北省。而名單中8座城市也曾位列2015年的"黑名單"。而從實際數據來看,京津冀地區的PM2.5濃度在2016年下降了7.8%。但是,該地區的城市依然牢牢占據"黑榜"。
對此,馬軍表示:“變化程度排名勢必會讓更多的城市上榜,從而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視,讓他們有所警醒。有壓力才能有動力去改善。”
華北城市總上黑榜 怎么辦?
由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氣象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華北地區的空氣污染治理面臨著很大的困難。馬軍指出,該地區的污染已經連成大片,治理污染必須要依靠聯防聯控;但是同時還必須要考慮華北地區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協調的難度非常大”。
馬軍認為,在華北地區治理空氣污染,首先應該采取的措施是杜絕當前的執法不嚴 。他指出,華北地區的許多污染大戶同時也是納稅大戶,因此環保工作自然會受到很大的掣肘。
根據環保部上周末剛剛公布的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察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個城市存在治污不力的情況。其中包括一些工廠不開啟脫硫設備、尾氣無組織排放、堆料場防塵措施不到位、廢氣處理工藝不達標、老舊設備未按要求拆除、減排改造未按計劃完成等違規現象。
“環保優勝劣汰”
馬軍同時也承認,這一地區的許多企業,本身的經營已經存在許多困難;一旦再面臨更高的環保要求,可能會出現工廠倒閉的情況。“但是對于當地來講,這些產能落后的企業也是不能長期存在下去的。許多企業現在就已經是靠不斷的外部注資在存活。如果嚴格執行環保法規,我認為能夠對這些企業來一輪‘環保優勝劣汰’。 這對于整個區域的長期經濟發展其實是有利的。”
而企業倒閉、產能升級也自然會造成員工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馬軍認為,政府調撥的龐大的環保資金,也應該包括下崗職工安置、培訓、再就業的款項,“而不僅僅是投資給污染大戶安裝環保設備”。
同時,他還指出,治理環境污染的獲益者并不局限于某個城市、某個地區,因此環保資金的來源也不能局限于該區域。除了中央撥款,在"環保優勝劣汰"中勝出的企業應當幫助消化地區的就業壓力,而周邊省市也可以拿出相應的資源。
馬軍呼吁,這一地區的各城市、各工廠的污染數據都應該實時公開,從而實現相互監督,也能建立相互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比如北京這樣的城市就能夠拿出資源去幫助后發地區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