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發電潛在投資超萬億 撬動就近消納黃金期
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去年底確定了“十三五”光伏規模后,2017年光伏裝機量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同樣在2016年,在國內光伏上網電價調整帶來的搶裝效應以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快速崛起帶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持續向好,產業規模穩步增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指出,光伏制造業的規模在持續擴大,成本在持續下降,技術在不斷進步,市場布局逐步趨于合理,產業前景可期。業界普遍預測,光伏發電潛在市場應用規模將超萬億元。
就政策層面而言,國家發改委此前曾發布通知稱,對一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進行調整,但對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不作調整。當年底,《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大力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繼續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到2020年建成100個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區。而對光伏產業的利好遠不止如此。
在國家能源局年初公布的《關于印發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中則明確,年內計劃安排新開工建設規模2000萬千瓦(20GW),光伏扶貧規模達到8GW。眾多業界人士指出,20GW的裝機量,意味著今年光伏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一輪市場契機。市場布局方面,過去光伏產業裝機重點主要是在新疆、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占比80%以上。如今,西北地區占全國新增裝機不到28%,大量的新增裝機轉向中東部省份。
王勃華進而指出,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速度遠遠超過預期,這為下一步的市場推廣提供了可能。隨著產量增加、成本下降,2016年成為光伏企業近幾年中盈利最好的一年,上中下游光伏企業2016年毛利率均實現雙位數增長。誠如多晶硅和硅片領域領先的大全集團、保利協鑫兩家企業均實現30%毛利率,電池組件制造企業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的毛利率分別為17.6%、18%和20%;逆變器制造企業陽光電源的毛利率也達到26%。
通過近年來持續技術創新,光伏組件生產成本得到進一步下降。具體來看,2016年,我國部分多晶硅企業成本已降至70元/千克以下;新建5000噸級電子級多晶硅工廠,高品質產品已在半導體領域批量應用。硅片方面,每片加工成本下降至1.4元以下。“到2019年,公司將把光伏發電成本下降至中西部地區每度0.4元,與核電持平;東部地區每度0.5元至0.55元,與天然氣發電持平。”協鑫新能源總裁孫興平說。
值得注意的的是,在當前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面臨限電、安裝空間受限等難題下,按照當前光伏系統的價格下降趨勢,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將獲得更高的利潤,必將推動分布式光伏進入黃金發展期。眾多業界人士指出,“大力發展分布式,實現就近消納是下一步光伏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是業界的共識,也是政策鼓勵的方向。”
誠然,發展光伏產業,對于調整能源結構、緩解環境保護壓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與“十二五”期間所不同的是,未來四年內的光伏產業將不再只以擴大規模為著力點,取而代之的是通過規模擴大推動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擴大多元化應用,降本增效,充分發揮國家補貼的作用。因而,光伏應用市場系統成本的快速降低,將加快光伏行業平價上網的步伐,也使競爭機制成為今后光伏行業的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