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戰略合作已成主流趨勢深度戰略合作已成主流趨勢

事實上,電池企業與車企合作案例有很多。調研組了解到,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和車企的合作模式,除了比亞迪、多氟多等同時涉及動力電池和整車以外,大致分成三種類別:傳統采購、戰略合作和資本合作。
第一種是基于價格和供貨因素的傳統采購模式。車企可以靈活地選擇供應商,購買市場上的電池產品為自己使用。
第二種是針對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商業模式創新等多維度考量而形成的深度戰略合作模式。電池企業與車企開展深入的技術交流和共同研發合作,通過排他協議,形成技術和市場壁壘。例如CATL與東風通過開展深入的技術交流和研發合作,共建產業生態。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車企與電池企業的研發效率,還可以有效提升動力電池產品的匹配性、安全性、經濟性等。
第三種是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等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合作。例如北汽新能源與國軒高科合資建設青島動力電池項目、上汽聯姻CATL組建動力電池企業和PACK企業等。這種模式中,整車與動力電池企業之間關系更為緊密和穩定,并能夠有效協調產業鏈運作,提高產業鏈整體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路徑上,全產業鏈企業逐步形成共識: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的深度戰略協作已成主流趨勢。當然各車企采取的策略也非常靈活,在采取傳統采購或合資模式的同時也會積極儲備自己的電池技術。比如長城汽車在目前動力電池全部外購的同時,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
攜手共贏漸入佳境
在新能源汽車產品尚未實現全生命周期驗證、下游基礎配套設施還不健全的背景之下,產業鏈的深度協作顯然更有存在價值,這也是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企業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長城汽車副總工程師馬忠龍認為,只有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才能實現我國汽車工業更安全的“彎道超車”。深度合作的優勢在于,動力電池的價格可控、性能可控,這將最終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普遍虛高,相較于寶馬、大眾等國外車企,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性能要跟它們差不多,同時價格上要更便宜。”
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之路,中航鋰電副總經理肖亞洲充滿了信心。“前期因為政策等原因,車企沒有和電池企業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而是在規格上要求太多。電池企業為了配合車企制造出很多電池規格,無形中造成了動力電池企業成本的增加。”他表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逐步規范,特別是在乘用車領域,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之路已經清晰。
電池中國網在分析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合作模式時發現,單純停留在產品價格和供給上的戰略合作不會走太遠,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態循環圈,才更有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國外動力電池企業和車企的戰略合作,國內合作模式有以下兩大突出特點:一是不同企業的文化差異以及誠信問題等,導致一些戰略聯盟實際關系松散,產業發展的推動力不足;二是一些產業鏈創新發展模式缺少良性發展機制,存在一定風險。
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是不同國家、地區間產業鏈完整度、規范化及創新性的競爭。動力電池從業者應該及早認清形勢,結合自身的特點,及時融入到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布局中,才能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的安全“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