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老上海霞飛路(現淮海中路)的尚賢坊石庫門舊式里弄距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郁達夫、王映霞在這里邂逅,陳云曾在此居住。尚賢坊為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級優秀歷史建筑。
1月21日,從上海市文物局獲悉,尚賢坊屬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居民住宅。由于居住狀況較差,2003年,黃浦區出讓該土地使用權。居民全部完成搬遷后,目前正在進行保護性改造。
市文物局介紹了尚賢坊的保護修繕方案,主要分兩部分:一是沿淮海中路的第一、二排里弄建筑,以原址修繕為主;二是第三、四排里弄建筑(媒體報道的已經拆掉的兩排里弄建筑),因貼臨新建建筑且地下須結合地鐵建設,采取構件整體拆卸復建的方式進行恢復。項目深化方案經市規土局、市文物局共同審核。
目前所有重要建筑構件和建材根據圖紙,分解后分類編號,保存在專門倉庫內。在完成地下地鐵施工后,將按照經專家論證并獲批準的方案進行復原,市文物局、市規土局和黃浦區政府將根據文物保護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強監管,確保尚賢坊高質量、高標準的完成復原。
近些年,優秀歷史建筑遭到破壞,全國各地時有發生。
上海市政協委員、交通銀行博物館館長楊德鈞在2018年上海市兩會遞交提案,建議建立一個由政府牽頭的,由各方權威專家(包括教授學者以及社會專家)組成的機構,對歷史建筑進行評估,決定是留、是改還是拆,尤其是對具有代表意義的各個時代、各個風格的優秀歷史建筑進行認定,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保障。
楊德鈞在提案中指出,對需要留和改的建筑,如何科學修繕和利用,要重點下功夫。一般的歷史建筑應當是以風貌保護為主,而對一些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筑的,尤其是標志性的優秀歷史建筑,就應該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認真研究后再動手修繕保護。由于多數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歷史建筑往往都是私人定制,既有一般優秀建筑的共性,又具有其個性和特色,一個門把手、一扇窗和一扇門都有非常深的內涵,因此,對此類房屋的修繕要慎之又慎。
此外,應當建立一套比較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歷史建筑修繕流程和規范制度,根據不同的歷史建筑制定不同的維護方式和維護周期。而且,對不同等級和用途的歷史建筑要分類修繕,對破壞性修繕要有處罰,尤其對設計、施工單位要設門檻、立資質,最大程度防止在修繕中的次生破壞,并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老建筑修繕專業隊伍。
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筑在走近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