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環境的嚴重負擔。這些生活垃圾如何無害化處理,成為許多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
2009年9月,臺州首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溫嶺城南彭下村順利投運,這意味著全市城鄉垃圾處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每天能焚燒處理垃圾700噸
浙江溫嶺垃圾焚燒發電廠位于城南鎮下卒塘原垃圾填埋場內,2007年3月19日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工程總投資2.93億元,占地43畝,采用BOT模式,由溫嶺瀚洋資源電力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行25年后移交溫嶺市政府。
9月底,在溫嶺市環保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蜿蜒的水泥路驅車前往發電廠。從溫嶺城區出發開了將近15分鐘后,兩邊出現大片的農田,再往前就看到兩輛裝滿垃圾的運輸車正在慢慢爬坡,跟著它們,一個高大的煙囪映入眼簾。順坡而下,我們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辦公樓,而垃圾運輸車繼續往上開,進入一個大大的投料平臺,將垃圾投入垃圾坑。
發電廠由垃圾儲坑、焚燒裝置、余熱鍋爐、汽輪發電機組、尾氣處理系統、中央控制室等組成,建設規模為兩臺350噸/天的可調型往復式爐排焚燒爐,gesep配置一臺15兆瓦汽輪發電機組。
“我們發電廠是2009年9月20日正式點火的,設計日焚燒處理垃圾700噸,現在已經處于飽和狀態。”溫嶺瀚洋資源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玉明告訴記者,每天700噸的垃圾焚燒量,每年可發電9000多萬千瓦時。
目前,溫嶺市垃圾實際日產生量達到1100多噸,除松門和箬橫外,其他12個鄉鎮和街道的垃圾已經全部運到發電廠,截至今年8月30日,電廠共接收垃圾近79萬噸。
為了解決日益增多的垃圾,溫嶺瀚洋資源電力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技改并擴建第二條生產線,預計每日焚燒處理垃圾可增加400噸,建成后將從根本上解決困擾溫嶺城市發展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
一年節約標準煤4.5萬噸
那么多垃圾,如何做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在溫嶺市環保局提供的《溫嶺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監測報告》上,記者看到了一張垃圾焚燒的工藝流程簡圖。
按圖指示,溫嶺市區、鄉鎮收集的垃圾通過溫嶺市環www.gesep.com節能衛處的專用汽車運到焚燒廠,過磅稱重后,卸入垃圾儲坑。儲坑內垃圾由垃圾吊車反復混勻,慢慢送入焚燒爐中焚燒處理。經過干燥、燃燒、燃燼三個階段,完成高溫消毒滅菌無害化和減容減量穩定化。垃圾燃燒后產生的大量高溫煙氣(850-900℃)進入余熱鍋爐換熱,產生的過熱高溫、高壓蒸氣推動汽輪機做功,并帶動發電機發電。剩下的污水、灰渣和煙塵則再進行無害化處理。
“現在我們處理后的爐渣、飛灰等殘渣量僅為進爐垃圾量15%—20%,減量八成,比起直接堆放或簡單填埋,焚燒處理使垃圾量大幅減少。”楊玉明介紹。
發電廠采用了兩段式、往復機械爐排垃圾焚燒技術,除點火啟動投加少量輔助用燃油,焚燒時基本無需添加其他輔助燃料,與傳統煤電廠比,一年可節約標準煤4.5萬噸,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
剩余殘渣還可用作路基
在楊玉明的帶領下,記者前往發電廠的“心臟”——中央控制室。在路邊空地上抬頭仰望,大大的煙囪依然是最顯眼的標志,但是仔細一看,煙囪口靜悄悄的,看不到煙氣,仿佛沒有在排煙。
“我們電廠是24小時工作的。看不到煙塵,是因為煙囪冒出的白煙經過了無害化處理,排出的只是水汽。”楊玉明說。
走進中央控制室,12個屏幕依次排開,對應的監控平臺前,技術人員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各項數據。在其中一個屏幕上,記者看到1號焚燒爐的爐內溫度顯示為959℃,2號焚燒爐的爐內溫度顯示為998℃。在另一個屏幕上,包括二氧化硫、氯化氫、煙塵折算濃度等一排數據清晰地反映了廢氣污染物的各項指標。
“按照國標,煙塵折算濃度不超過30毫克/立方米就達標了,但我們做到了11.6毫克/立方米,而且現在氯化氫的容量是39毫克/立方米,小于國標7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更是達到了零排放。”
楊玉明介紹,焚燒產生的尾氣采用“循環流化反應塔+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的半干式煙氣處理裝置進行處理,處理后尾氣的各項環保指標完全符合并優于國家標準,部分達到歐盟標準。
記者從溫嶺市環保局了解到,環保部門對發電廠產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等進行全天候監測,至今從在線監測的反饋數據看,各項環保指標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除了廢氣,焚燒還會產生污水和灰渣。其中污水進入污水處理設備,灰渣則按品質不同做不同處理。部分可作為路基、磚頭添加劑等建材原料實現二次利用,不能利用部分則直接送填埋場作最終的填埋處置。
臭味減輕,附近村民抱怨少了
在溫嶺垃圾焚燒項目立項前,溫嶺市僅有一座垃圾填埋場,即岙環衛生填埋場。該填埋場容量約90萬立方米,但隨著服務區域的不斷增大及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的實施,垃圾量不斷增長,現已滿容。
鄭冬富曾經是岙環衛生填埋場的一名駕駛員,每天負責把生活垃圾運輸到填埋場,垃圾集中后進行堆放、掩埋或直接填埋。雖然噴灑了處理液,蚊蠅少一些,但是整個填埋場難免臭氣熏天。
他說:“每天在填埋場工作,時間久了聞著也習慣了。但是家人聞著還是很不習慣,我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現在最明顯的就是沒以前那么臭了。”談到垃圾焚燒發電廠建立前后的變化,鄭冬富說自己也是住在附近,原來村民們對垃圾填埋場很反感,經常會聽到大家的抱怨,特別是夏天從上風口帶來臭味的時候。但是垃圾開始焚燒處理后,村民們也明顯感受到垃圾填埋場的臭味減輕了很多,抱怨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