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上海的9個還有農村的區縣中,已有137個村莊已實現了濕垃圾不出村、其他垃圾處置無害化。此舉大大減少了農村生活垃圾量,有利于農村的生態環境改善,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日前,記者來到上海市松江區采訪,這個區被評為“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已實現有機垃圾就地漚肥施田還田。
■垃圾發酵制肥還田
松江區葉榭鎮大廟村在上海首個實行“有機垃圾回收還田”,踏進這個村就看見每家每戶農民住宅前都端放著兩個大大的垃圾桶,分別寫著“可還田垃圾”和“不可還田垃圾”,標識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記者隨意打開一個張姓人家的“不可還田垃圾”箱蓋,里面只有幾根爛茄子、其余都是剩菜剩飯等。才十多歲的小孫子在門口眉飛色舞地向客人介紹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很方便,箱子上都有圖,對照著扔就行。”老張則進一步解釋道:“村里的保潔員每天兩次上門來收,再細分一次,可以積肥的垃圾統一收集在田邊的積肥池里,整個過程很簡便,一點也不累人。”
經人指點,記者隨即發現馬路對面這兒就有一個下沉式積肥池,數米見方的綠色玻璃鋼箱體半掩在地下,大約有1米深,里面堆滿了可還田垃圾。“經過5個月的漚制發酵,垃圾的質感就和土壤相似。將這些冒著‘油水’的肥料倒進田里,土壤色澤更黑、更松軟,真是生態環保的好肥料。”一位村干部笑著告訴記者。
據村干部介紹,以前大廟村每天垃圾產生量1.3噸,處置這么大量的垃圾費時費錢,十分頭疼。而還田項目啟動后,每天實際外運垃圾只有0.58噸,垃圾減量率達55%。其中有機垃圾減量50%左右,可回收垃圾減量5%,既減少垃圾,實現了垃圾減量化,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又節約了處置成本,更能做到廢物循環利用,一舉三得。
■廚余垃圾集中處置
除了就地漚肥還田外,村民家中的廚余垃圾還能通過濕垃圾處置站實現循環使用,在松江區濕垃圾處置站,一條生產線正在處理松江城區和葉榭鎮鎮區收集來的廚余垃圾,經過過磅、分揀、粉碎、壓榨等一系列工序,期間不斷添加木屑、黑炭素、發酵菌種等物質,再進行15天~20天的發酵,就可以按10%-15%的比例制出可供綠地、林地使用的肥料,供農村使用。
在堆肥場,記者看到,一條條堆肥帶碼得整整齊齊,除臭設備不間斷地噴淋消除臭味異味,整個堆肥廠幾乎聞不到嗆人的雜味。松江區綠化市容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一年多來,這里共處置廚余垃圾兩萬多噸,生產有機肥3300噸,每天處置濕垃圾60噸,占松江區整個垃圾量的1/5。如果尋找到合適的場地,濕垃圾處置能力還能再提高一倍,整個松江區的垃圾量將會大大地減少,區域環境大幅改善。
■片區管理實現村民自理
對于農村,垃圾分類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村民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是否達到一個境界。
為此,松江區也想了不少招數來推進此項工作,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比如泖港鎮腰涇村,通過“片區管理、村民自理”的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辦法。比如045片區,這個區有10名志愿者對片區內132戶村民和9家企業宣導分類知識。保潔員收垃圾時,發現哪家人家垃圾分得不到位,馬上匯報給片區長,他再帶著志愿者上門宣導。再配合上綠賬戶等一系列鼓勵措施,一來二去,再“頑固”的村民都會自覺認錯,乖乖地去做垃圾分類。
“現在,村里垃圾分類正確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村里老人多,雙休日在外工作的子女回來,老人還會教子女垃圾分類的知識哩!”片區長頗為自豪地對記者說。
上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在農村推廣垃圾就地漚肥,是上海市積極探索農村地區垃圾減量化的新舉措,必將有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為建設美麗鄉村添把“火”。
短 評
農村垃圾治理
怎么沖破城市思維?
徐琦
垃圾往哪兒扔,扔了之后怎么處理,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衛生改善的一道難題。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做法,無非是“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農村也像城里一樣,沿路擺上了垃圾桶,垃圾車也開進了田間地頭。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這樣一種模式在許多農村出現了虎頭蛇尾的苗頭。農村的環境整治資金穩定性、充足性往往不能與城市相提并論,一旦各級補助資金沒跟上,這種把農村垃圾拉到城里處理的體系極可能出現爛尾。有不少地方,就能看到農村建設起來的垃圾中轉站滿滿當當,無人值守,垃圾車也因資金匱乏開不起來了,那些剛剛清掃干凈的垃圾坑道又是滿坑滿谷、臭氣熏天了。
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大廟村的做法,好就好在運用了反向思維。把垃圾運到城里處理,既費工時又費錢,那為何不把垃圾就近處理?通過對農村垃圾構成的調研,他們了解到其中半數左右的有機垃圾完全可以直接還田,做成農家肥,既不污染環境,還能滋養土壤長莊稼。
其實,不只是上海。浙江、湖南也都有類似的實踐。有的在村里建起了透明的玻璃房,讓太陽幫忙直接把垃圾漚成肥,分給農戶;有的在村子里建起焚燒池、回收池和漚制池,絕大多數垃圾不出村就已經消失于無形。
可見,農村垃圾處理難,難在思維出不了圈,跟著慣性走,只能把路越走越窄。只要抓住農村的實際,敢于創新,敢想就會有辦法,腳下的路自然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