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對外營業的合規溫泉單位不到30%。華東地區60%-70%溫泉單位都沒有辦理采礦權證。
大量開采導致北京地區地熱水位每年以1.5-2米快速下降,按此速度,北京地熱水堅持不到百年。而在華清池所在的西安地區,地熱水位下降速度已達每年3-4米。
半數以上溫泉屬“黑戶”
幾頁皺巴巴的紙上,王保國歪歪斜斜地記了一長串編號和名字,現在編號已到了115。
自從2003年北京鳳山溫泉度假村開業后,北京每出現一家溫泉單位,鳳山溫泉度假村副總工王保國就在紙上記下其名字。
“編號115”意味著,目前北京已有115家溫泉單位。
“2003年全北京對外營業的溫泉單位還不到十家,”王保國說,“現在越開發越高檔。”這讓王保國感到壓力越來越大,而更大的壓力則來自于這些溫泉中的“黑戶”。
所謂“黑戶”指的是溫泉行業中的違規單位——他們開采了地熱水,但是沒有在國土和水利部門辦理采礦許可證和取水許可證。
根據北京市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的名單,2012年3月,北京市地熱協會共挑選出30家手續齊備且對外營業的溫泉單位進行行業自律——北京市對外營業的合規溫泉單位不到30%。
此數據基本和《江南游報》記者章國斌近半年的暗訪吻合。據其調查,華東地區60%-70%溫泉單位都沒有辦理采礦權證。
2011年底,華東地區旅游記者聯盟等團體發起了溫泉調查和評選活動,令章國斌尷尬的是,在評選出的“華東游客最喜歡的溫泉”單位中,有的竟也手續不全。
南方周末記者向各地國土部門咨詢發現,上海沒有給溫泉單位頒發過地熱采礦許可證,浙江省只頒發過4份。在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廣東省,廣東溫泉行業協會稱有102家溫泉單位,但省礦產資源管理處只頒發了60份采礦許可證。
沒有采礦許可證即屬于非法盜采地熱資源,大規模地熱溫泉“黑戶”存在,將導致各地地熱水位急劇下降。
不到百年時間,溫泉從皇家專享變為大眾娛樂,從自流泉變為深水井,可以想見,也許不消百年,地熱水將枯竭,人們再無福享受溫泉。
數據來源:南方周末實習生王靜怡、鄭育杰采訪、搜集信息 (李伯根/圖)
地熱溫泉潛規則
刨除“黑戶”之外,北京地熱協會秘書長助理雷坤超還在調研中發現了大量地熱溫泉的“行規”。
2012年3月31日,北京地熱協會組織30家單位參加了行業自律研討會,會后,有10家因各種原因拒絕參加自律活動。
“有的稱自己不對外營業,但其實也發會員卡;有的稱自己裝修改造,這批趕不上了;有的說經營狀況不佳,還有的計量不配合。”雷坤超說。
具有采礦許可證只是第一道門檻,溫泉企業運營之后,地熱水使用量不能超過主管部門的核定量,并且要對地熱水計量并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等費用。正規的地熱井井口處應該安裝“遠傳表”——計量水量水溫并將數據傳輸到主管部門。
雷坤超發現,有的企業水表已經壞了,熱水“白白”溜走,不留“蹤跡”。
按照北京市規定,地熱井全部安裝合格水表后,企業還要嚴格“分類繳費”。根據北京市礦產資源補償費(地熱)征收標準,不同溫度和用途的價格不同。以50℃以下的熱水為例,住宅供暖每立方米僅收取3.5元,旅店業也只收取9元,而洗浴業、公共娛樂場所則高達55元。
雷坤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溫泉企業開展洗浴服務,但僅按照9元甚至3.5元繳費。
北京市已是全國管理較為規范的地區,在國土局下設立了地熱管理處,地熱協會的自律活動也受到地熱處的指導。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個別評為“溫泉之城”的地區,地熱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標準才剛剛設立,收取的金額竟由管理部門和溫泉企業商議而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透露,目前還有人借開采普通水井的名義開采了地熱井。
水位下降,窟窿難補
過去幾十年間,北京的地熱水水位已開始明顯下降。
“北京有三處天然溫泉,一處是溫泉鎮的溫泉村溫泉,在1957年干涸;一處是小湯山溫泉,1980年代中期干涸,現在唯一能看到的天然溫泉是延慶的松山溫泉。”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周訓介紹說。
1970年代,在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倡導下,北京開始大規模勘探開發地熱資源,當時打出的地熱井深在1000米左右,有的井中熱水甚至可以自行涌出地面;四十多年后,最大開采井深已超過4000米,相當于從東單到西單的距離,而熱水只能自行上涌到距離地面六七十米處。
據中國礦業聯合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下稱中礦聯)常務副主任賓德智統計,1971年到1995年,北京市每年開鉆的地熱井只有5眼,1996-2000年后上升為15眼,2000-2005年達到30眼,此后維持在每年20眼。
四十年間,北京開采了近500眼地熱井。大量開采和利用導致北京地區地下熱水位每年以1.5-2米快速下降,按此下降速度,北京地熱水堅持不到百年。而在華清池所在的西安地區,賓德智稱下降速度已達每年3-4米。
目前,要讓地下熱水得以可持續利用,最好的辦法是“回灌”,即將用過的地熱尾水或其他合適的水及時回灌到地下進行補充。為保證收支平衡,開發單位需要打雙井。
不過,即便在管理較為規范的鳳山溫泉,也沒有采取回灌措施,“成本太高”。王保國不愿意再出700萬。
除成本之外,回灌還面臨堵塞等技術難題,需要加壓、酸化和清洗。“這是國際普遍難題,但是國外管理嚴格,從源頭控制,不能回灌就不讓開采。”汪集旸院士說。
在回灌工作已開展十來年的小湯山,回灌量仍不到開采量的一半。至于全北京的回灌量,北京地熱協會秘書長姜再新稱“小到難以統計”。
4月22日,中礦聯在江蘇東??h組織召開了“全國地熱(溫泉)尾水回灌與棄水處理應用技術研討會”,會上,北京市的技術人員撰文稱,除小湯山地區外,其他地區的回灌效果不明顯,地熱水位仍然持續下降。
重重監管盲區
事實上,很多省市都已出臺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對地熱的勘探、開發、利用、回灌、環保等環節都有明確規定,國土部門的網站也公布了采礦權單位名錄,消費者甚至可從中查詢某溫泉是否辦理了手續,管理部門也極易查明誰是違規的。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熱管理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作為資源管理單位,地熱溫泉存在管理盲點。“很難將溫泉等同于地熱水,再將地熱水等同于國土部門管轄。”
這是因為,地熱主管部門很難知曉,轄區內的溫泉究竟打的是地熱水,還是摻假的普通的熱水,而且國家也對溫泉的水質沒有相關規定,所以基本無法監管。鑒于地熱水的礦產和水資源屬性,全國各地區主管部門不一,國土、水利,甚至還有旅游部門。
王保國笑稱,他們溫泉度假村要加入的協會有四個:地熱協會、溫泉旅游協會、沐浴協會和飯店協會。
賓德智還提出了一個難點,在北京,有的地熱井是部隊或政府機關開鉆的,他們不上報,管理部門也無從核查。
2011年,國家旅游局頒發了《溫泉企業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其中即對溫泉水質提出具體要求,這有助于監管部門分辨溫泉是否來自地熱資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行業推薦標準,并不強制執行。
5月14日,雷坤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北京市地熱(溫泉)行業自律標準》的試行版已經出爐,包括法規合規性和企業內部管理等多項內容。“我們不能公布誰是壞人,只能先公布好人。”姜再新說。
雖然各方都開始從不同的角度規范溫泉行業,作為全國地熱井最多的北京,如此大規模、超強度開發地熱水“性價比”并不高。
“每降低100米溫度平均升高3℃,按道理北京3000米深的水溫應該達到90℃,但現在只有60-70℃。這不是在金山挖金子,而是在爛泥里挖金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平警醒道。
(實習生鄭育杰、王靜怡亦有貢獻)